Subscribe Now

Trending News

17 11 月 2024

蝦品輯

從 IG 攝影到風格策展| 跟著 4Samantha 放下經營,尋找心中的烏托邦
熱門話題, 蝦聊室

從 IG 攝影到風格策展| 跟著 4Samantha 放下經營,尋找心中的烏托邦 

從 IG 攝影到風格策展| 跟著 4Samantha 放下經營,尋找心中的烏托邦

如果說攝影的浪漫來自利用光影,捕捉生活中一瞬間的美好,那捕捉那一瞬間的畫面,並且創作出自己的風格,就屬於個人的心流了。

在社群媒體佔據大部分人們生活的時代裡,快速傳播的行銷手法與視覺的呈現,似乎已經豢養了人們對於美感的標準,主流媒體的視覺彷彿也剝奪了現代人的創作能力。在科技的不可思議之下,我們再次地讓「內容」流於俗不可耐的市場精神。

這次小編以視訊電話專訪 4Samantha(莎曼莎),聊聊她即將在蝦皮大學開的課,也請她分享關於「風格策展」的意義。柔和的聲音從筆電中傳出,邏輯清楚與清晰的口調彷彿可以想像出 4Samantha 本人的樣子。從她梳理出的攝影心流當中,我們似乎可以看見在她的攝影裡有著自己的烏托邦…。

 

 

 

 

我希望藉由「美感」的⾓度出發,

帶領⼤家探索適合⾃⼰、屬於⾃⼰的風格。

 

小編:

為什麼想開始教線上課程?線上課程包含什麼?

 

4Samantha:

過去有實體教課的經驗⼤概四年,剛好遇到疫情,想說是⼀個可以練習看看把課程線上化的機會。線上課程的好處就是不受時空限制,⽽且可以無限次觀看。我在實體課教學的經驗,常常會收到學員的回饋是「內容太過豐富,希望能拆成長時數的課程」。但因為長時數的課程有場租關係,開課售價也會提升。但線上課程的好處就是沒有這樣的時間限制。

還有⼀點,觀察到今年蠻多課程主打「⾃媒體」,教授 IG 的講師也蠻多位的。只是觀察到其他講師可能是⾏銷背景居多,會多以「經營⾯、數據分析」切入 IG。那樣不是不好,只是有類型限制,會適合電商經營者、品牌⾏銷⼈。但如果你是以「創作者」的⾓度,過度強調「經營」其實就是把⾃⼰當成商品銷售,久⽽久之就少了⼈味。所以這堂課在開頭,我就希望告訴學員,先將「經營」的觀念放下,轉到「策展」。從經營回到策展,因為我們不是商品,我們是主體。唯有這樣,你才能結合你的⽣活與所好,吸引到與你相同頻率的朋友。

這堂課也有⼀個優勢在於,其他講師其實比較少有「視覺/影像/設計」背景。我的攝影經歷 8 年,經常幫各⼤品牌(百事可樂、長榮航空、Wtaipei、國泰⼈壽)拍攝品牌,對視覺敏銳度⾼。因此這堂課程,我希望藉由「美感」的⾓度出發,帶領⼤家探索適合⾃⼰、屬於⾃⼰的風格。

 

 

風格不是「靈感」,

並非隨⼼所欲的機率測試

小編:

這堂課與其他同類型課程的差異是什麼?

4Samantha:

這堂課跟其他 IG 課、攝影課最⼤的差異是在「第⼀章節」,幾乎很少課程會帶你找到⾃⼰的
「美感風格」,美感風格其實涵括很⼤,包含你平常使⽤的物品、喜歡聽的⾳樂、穿的衣服、接觸
的藝術作品等等。「尋找風格這件事」我覺得是現在許多⼈⾯臨的事情,但要成為⼀個有風格的⼈
並非隨機靈感。引⽤我喜歡哲學家尼采的話「⼈賦予個性⼀種風格是偉⼤⽽稀有的藝術。⼈必須先
看⾒⾃⼰天性中所有長處與弱點,並從中做出藝術性的安排,直到⼀切都有美感和理性,甚⾄弱點
也引⼈入勝。」
⠀⠀⠀⠀⠀
然⽽風格不是「靈感」,並非隨⼼所欲的機率測試。尼采強調,風格必須經由長期練習、每天鍛
鍊,甚⾄是某種程度的⾃我犧牲,裁剪掉不喜歡的部分,才能成就你⾃⼰特定的「形」(form)。
這是我很欣賞的⼈⽣態度,因為⼈會願意為了他想成為的⾃⼰,付出多少努⼒呢?

 

 

 

我覺得 Instagram 是每個⼈的⽣活策展,

我們就像⾃⼰的博物館館長,策出擁有⾃⼰風格的展覽

小編:

照片可以帶來什麼?⽂字可以帶來什麼?

4Samantha:

之所以使⽤「策展」⼀詞,是因為現在因為數位媒體的關係,我們每個⼈分享作品不像過去⼀定要租借場地、或是印製作品,只要⼀鍵上傳即可,成本降低了(⾨檻降低)。我覺得 Instagram 是每個⼈的⽣活策展,我們就像⾃⼰的博物館館長,策出擁有⾃⼰風格的展覽。⽽在上⾯的讀者就是你的觀眾,策展⼈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拉近了。

IG、或說是其他社群媒體興起,我覺得是改變了作品的呈現形式,變成⼀種「貼⽂式的媒體」。不像以前說「圖」⼀定要配「⽂」,那樣很容易讓⽂變成「圖說」,圖變成「配圖」。貼⽂式的媒體,是指作品是「圖&⽂」⼀起呈現的,⼤家在看的時候也是圖⽂⼀起看。對我來說,照片像是我想說話的背景⾳樂、環境氣氛,⽽⽂字是我在那個背景⾳樂上想跟⾃⼰說的話、想跟讀者說的話。

小編:

希望這個課程可以讓學⽣學到什麼?

4Samantha :

課程幫同學規劃了四⼤旅程,分別是探索風格、影像美學、風格版⾯、⽇常攝影。希望能引導同學⼀步步建立⾃⼰的風格,並學會運⽤光線/⾊彩/構圖/畫⾯編排⼼中的所⾒,再把他們編排到 IG ⾴⾯中,策出屬於⾃⼰的展,成為有獨特風格的策展⼈。

 

 

你必須想想⾃⼰的作品是要表達什麼樣的內容,
也就是「WHAT」的問題。

小編:

你的靈感都來⾃哪裡?分享你最喜歡的攝影師,為什麼喜歡他?

4Samantha :

通常是來⾃我喜歡的電影,像是 Drake Doremus & Roy Andersson 都是我很喜歡的電影導演,我在看電影時候通常會是「視覺風格 > 劇情結構」,或是中國導演胡波的作品也是我非常喜歡的電影。

靈感除了這些創作者,也來⾃我平常的閱讀。如果有在追蹤我的 Instagram 會發現,我會常常分享⼀些社會學、哲學的⽂本,那是我平常喜歡閱讀的書籍。我覺得在創作上,無論是各種創作領域,⾳樂、⽂字、影像類⋯⋯都會跟兩件事情有關,⼀個是表現形式、另⼀個是表現內容。

很多創作者會勤練技術,但那只顧到了表現形式,你必須想想⾃⼰的作品是要表達什麼樣的內容,
也就是「WHAT」的問題。

 

 

你覺得你的攝影是「等待」,

還是「創造」比較多?

小編:

從什麼時候愛上攝影?攝影最吸引你的地⽅?

4Samantha :

攝影跟繪畫不同,繪畫是從「無中⽣有」,但攝影是「從有中再擷取」。有點像⼈⽣境遇吧,我們
沒辦法選擇⾃⼰的出⽣背景、家庭環境,但我們能針對我們所擁有的現實,透過某種程度的篩選、
裁切、美化,變成⼀張更好的照片。

小編:

攝影對你來說是什麼?

4Samantha:

前幾天在⼤學講課,有學員問我說你覺得你的攝影是「等待」,還是「創造」比較多?那時我回他
說,我覺得「創造」比較多。我非商業性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設定⼀個⼼理場景,並把我⼼中所想傳
達的概念拍攝出來。但現在也覺得,或許說「等待」也不會錯,因為作品被誕⽣的時候,總是希望
與他⼈對話(讀者),或是未來的⾃⼰吧,也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等待。

 

快速的⽣活有時會覺得⾝體在移動,但靈魂跟不上來。

所以我就製造⼀個⼼理場景,⼼中的烏托邦…

 

小編:

你希望你的攝影能帶給觀者什麼?

 

4Samantha:

重新思考的空間。
曾經有段時間對未來很迷惘,那時我開始拍攝⼤⼤的空景,⼩⼩的⼈這樣的影像。裡⾯的⼈都看不
⾒臉,幾乎是側⾯或是剪影。可能因為我⽣活在⼤城市,速度很快,⾝旁的⼈也腳步很快,⼤家上
學時追求成績、上班追求業績、甚⾄下班追求點閱率。這樣快速的⽣活有時會覺得⾝體在移動,但
靈魂跟不上來。所以我就製造⼀個⼼理場景,⼼中的烏托邦,那裡速度可以慢下來,讓我有喘息的
空間與⾃⼰對話。

 

 

社群媒體容易被詬病的地⽅是流於表⾯,但其實換個
⾓度想,追蹤你的讀者他是跟著你⼀起成長的…

小編:

你覺得社群媒體改變了什麼?

4Samantha:

蠻多的,在上⾯也認識很多不同領域的創作者,也跟⼤家走了很多年。其實看到蠻多事情,有些創
作者容易被數字影響,就要找到能夠平衡的地⽅。我在線上課程中的最後⼀單元,也談了「社群⽣
活與真實⽣活」,受到蠻多好評的。我覺得,社群媒體容易被詬病的地⽅是流於表⾯,但其實換個
⾓度想,追蹤你的讀者他是跟著你⼀起成長的,如果你停⽌成長也很容易就被發現。我期待⼤家是
能在現實的世界中好好⽣活,然後才有養分將這些所思所感分享給線上從未蒙⾯的朋友。這樣才能
⼤家⼀起成長。

 

 

      IG|@4Samantha

4Samantha 莎曼莎

生於義大利,人氣攝影師、IG 視覺講師。

八年攝影資歷,為 Instagram 官方精選用戶。教學經驗超過百場,學員人數破千。

已出版攝影文集《在場證明》、五星評價的線上課程「IG 風格策展人」。

 

合作客戶包含行政院、百事可樂、黑松沙士、TOYOTA、Gogoro、Wtaipei、國泰人壽、長榮航空、統一、嬌生、vivo、UNIwater、皇冠文化、Queenshop、SuperELLE 等品牌,也為各大政府機關與商業組織教授「Instagram 視覺化內容行銷課程」,曾任外交部、文化部、勞動部、交通部觀光局、行政院農委會、蝦皮大學、經濟部中小企業處、台北市產發局、今周刊、數位時代、Motive 商業洞察等課程講師。

 

Instagram|www.instagram.com/4samantha

Facebook|www.facebook.com/4samantha

線上課程|https://hahow.in/cr/4samantha

 

對 4Samantha 在蝦皮大學的課有興趣的人,可以看看下面的課程喔!快來成為自己的風格策展人吧!

 

|延伸閱讀|

 

 

Facebook 留言

Related posts

})() })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