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bscribe Now

Trending News

31 12 月 2024

蝦品輯

蝦編好書推薦  |《生為自己,我很開心》
好書推薦, 蝦聊室

蝦編好書推薦 |《生為自己,我很開心》 

蝦編好書推薦 |《生為自己,我很開心》

 

 

/自我/

生活就是不斷尋找自我的過程。

一直不停走,一直不停找,

找到了,就能過好。

 

|生為女人,我很抱歉|

 

如果有一天,我真的做了什麼不符期待的事,成為不符期待的人,那麼對不起,生為女人,我很抱歉。

如果不是真的熱愛文學,我想很多人只會興起對《人間失格》一次的興趣。能看完的已經非常了不起,能看懂得,我敬你有慧根。

多數人也許能讀三分之一,便沒有再繼續下去的理由。文藝青年書架上的書,用來展示的永遠比真正讀透的多。

 

#

 

也許,我們從小到大做很多事情的理由都不是因為單純出自於我喜歡,而是更多的被某種期待約束。我們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,而那些別人不是他人,往往是身邊與我們關係密切的父母、師長、朋友、親戚、老闆、同事。

 

好像我不這麼做,我就很失敗,我就讓他們失望,走在路上與大環境格格不入。又或者,遇到跟「世人」說法不一樣的情況,就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。

 

 

所以很多女孩不敢隨心所欲想愛就愛,因為「別人會認為交過很多男朋友的女孩不是什麼好女孩」。

很多女孩也覺得自己所託非人,因為「別人說真正愛你的人會把你寵成公主,用妳愛的方式愛妳」。

很多女人不認為卻也默默被影響,因為「別人說女人過了三十歲就很難嫁出去」。

做不到家庭與工作平衡的職業婦女得了憂鬱症,因為「真正優秀的女人能事業與家庭兼顧」。

生不出孩子的女人覺得自己的人生不完美,因為「有了孩子,女人的生命才完整」。

 

 

#

 

 

 

「世人」是我們經常聽到的「別人」、「人家」、「有的人」。這些人約束著我們、牽制著我們,某種程度上控制著我們,我們終其一生,主動或被動做著滿足「別人」認同、符合「別人」要求、迎合「別人」口味的事情。

 

我們討厭被貼標籤,卻又在相反的方向,在自己身上貼上別人想看到的標籤。

從小,我就覺得當女孩子這件事,很煩。不只是因為生活教育讓女孩比男孩更早認知到這個性別的難處,更多是「限制」。而這種限制,多半以「符合某種標準」的期待出現。

從外表到內在,從學業到工作,從婚姻到家庭,幾乎都有「生為女人妳該如何」的標準。從原生家庭到整個社會,這些標準大大小小,潛移默化的指導一代又一代的女人。

 

許多女人在漫長的一生中活成了父母眼中的好女兒,丈夫眼中的好妻子,孩子眼中的好媽媽,卻不知道如何活成自己心中那個好的自己。

 

 

因為,她們未曾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活過。不曾有過,又怎麼能活好呢?

 

 

這個年代想做自己的人太多了,卻又因為他人的眼光而做不了自己。他們是另外一個又一個的大庭葉藏,覺得做人很辛苦。

 

朋友帶著四歲的女兒離婚了,決定離婚之前,她哭著跟我感慨一件事:「我跟父母說自己要離婚時,他們第一個反應竟然是『事情沒到無法解決的地步,叫我不要衝動』,再來是『離婚說出去很難聽』,他們從此怎麼在親戚面前露臉?」

「哪怕是問我受到了什麼委屈也好,卻連這樣的一句話都沒有。」

女人的自我一直都被藏在深處,她們經常被迫要跟「大局」抗衡,要先照顧到別人的感受,才配稱懂事。

 

而當我開始發現自己不應該對自己的性別感到很煩,而是應該對「符合某種標準」感到厭煩時,我默默下定決心:「以後的大局就是我,我就是大局。」

 

所以,如果有一天,我真的做了什麼不符期待的事,成為不符期待的人,那麼對不起,生為女人,我很抱歉。

但,生為自己,我很開心。

 

#

 

/人生/

人生不存在一條「讓人羨慕」的路,

但永遠有一條「讓自己過得更好」的路。

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,就不算白費。

| 真正的自由|

 

一個女人在追尋自我、在職場奮鬥中需要拒絕多少誘惑才能穩住自己?

我有最喜歡的電影,來自一九九四這一年。一九九四是堪稱影史奇蹟的一年,許多經典好電影都在這年上映。其中有一部被低估卻後來居上的黑馬,從一九九四年起就穩坐我心中無差別電影排行榜第一名,迄今沒有改變。這部電影叫做《The Shawshank Redemption》,台灣譯名《刺激 1995》,中國叫做《肖申克的救贖》。當年奧斯卡的鋒頭幾乎被《阿甘正傳》搶盡,但《The Shawshank Redemption》經過時間的淬鍊,漸漸在影迷的評價中超越了《阿甘正傳》。IMDb 世界 TOP 250 部電影中一直居於首位,遠勝過《教父》。

 

講述自由的電影有很多,只有這一部讓我徹底感受到命運握在自己手中的真實感。你對待自己的態度可以影響別人,改變一些事情,甚至救贖自我。人生是一個很大的命題,十九歲的我因為這部電影鬆綁了心中的某個結節,對未來的迷惘不再感到害怕。

我們看劇,多少會投射在自己身上,也透露出我們自身的品味與思想。我從小喜歡看戲,也許跟我喜歡看故事書、漫畫、小說有關,透過戲劇情節起伏,去想像與彌補自己無法親身經歷的體驗。

看的劇或電影越來越多之後,會漸漸建立起自己在戲劇裡的世界觀。我覺得這種世界觀是非常私人的,雖然我會寫一些影評,會表露自己的觀點,但這些東西其實非常自我,我不會因為誰說它對或不對,就修正我的看法。

因為如此「自我」,所以讀者要我推薦劇或電影時,他們接收到的就是很個人、很私心的資訊。例如,當讀者問我推薦一部職場劇時,我會說:「去看看韓劇《未生》吧。」想看女人、友情、愛情與成長,肯定是《慾望城市》。

 

曾有一位讀者問我:「關於都市女孩奮鬥的華語戲劇你會推薦哪一部?」

 

這個問題很特別,因為她鎖定了幾個關鍵字:都市女孩、奮鬥、華語。這三個關鍵字加起來等於很少有優秀的作品(笑)。

 

後來我向她推薦了《上海女子圖鑑》。對看過日劇《東京女子圖鑑》的人來說這個片名應該不陌生。這是中國優酷買下日本版權所改編的劇集,分別描述北京與上海兩座城市的女性成長奮鬥群像劇。《北京女子圖鑑》播映在前,造成熱議,但我個人不太喜歡。《上海女子圖鑑》隨後跟播,網路評價較高,但明顯沒有之前《北女》的爭議大。(這兩部劇的命運真像《阿甘正傳》與《刺激 1995》)

但就是這樣不? 不火的劇才多出了那麼一點高級感。《上海女子圖鑑》給我更多的是一個女子面對自我成長那種不卑不亢、真誠面對本心的積極態度。

如此著眼去書寫的面相,迄今,我未在任何一部台劇中看見過。

………

 

看多了狗血奮鬥的劇情,忽來一個不? 不火、不卑不亢的女性自我與職場成長劇,便覺得身在大城市裡的自己有個同伴。畢竟,我們的奮鬥歷程說穿了既不勵志也不狗血。

 

 

 

「一個女人在追尋自我與職場奮鬥中,需要拒絕多少誘惑才能穩住自己?」一直是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命題。

 

 

像羅海燕這樣稍加打扮起來就顯得有點姿色,在大城市獨自工作生活的女孩,能夠遇到的誘惑實在太多了。她有過很多選擇,這些選擇出現在人生的岔路口,一旦決定,都會因此改變她的人生軌跡。

 

例如:一心一意愛你的帥氣大學男友,要帶妳回家鄉過安逸的婚姻生活;穩重儒雅的上海本地英文老師,希望妳放棄工作上的拚搏,嫁為人妻洗手作羹湯;事業有成的隱婚中年大叔,幫助妳工作平步青雲,但家裡居然還有兩個兒子;工作中遇到的小鮮肉,顏值驚人,身材可口,還對妳充滿崇拜和吸引力;畫展上認識的成熟富商,把感情當作籌碼,提出五年合約要妳簽。

這些誘惑大多是「其實妳可以不用這麼努力」、「其實妳可以依靠某個人」、「其實女人最終還是需要回歸婚姻或家庭」、「其實女人用不著這麼拚」……等很多「默許」妳其實可以不用如此奮發向上的誘惑。

她經歷過的那些男人,其實也是群像之一。男人在劇中都以為女人要的不過就是安穩的現世,富裕的生活,情感的塵埃落定。但實際上是這樣嗎?如果妳有野心,有追求,有嚮往,這些真的就是一個女人最終想要得到的嗎?

代價,也許是在大城市中奮鬥的女人們最該認清的東西。而「孤身」則是一種常態,不能要求事事都企圖讓別人理解、體諒,妳自身清楚比誰理解都來得重要。

我跟讀者說過:「其實我的內心深處一直都是單身。」

這句話真正的意思就是:奮鬥的過程中,我是孤立無援的,一旦接受誰的餽贈,就必須用某種方式償還。只要我一直為自己的人生奮鬥下去,內心深處就有一個單身的自己,這個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,為自己的選擇做決定。

知道我最喜歡的一幕是什麼嗎?是女主角羅海燕站在上海街口的內心獨白:「什麼才是真正的自由?真正的自由,是絕對不可能寄託在別人身上的。」

二十多年的城市奮鬥,即便踏入婚姻,卻仍舊不輕易向「誘惑」妥協的我,最想告訴年輕女孩的不過就是這句:

真正的自由,是絕對不可能寄託在別人身上的。

 

#

節錄自:《生為自己,我很開心》

看更多相關書籍

 

 

Facebook 留言

Related posts

})() })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