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做覺得會讓在乎的人開心的事,以為這樣就能被愛。
然而過分討好別人,只會損耗自己的人生。
作者米夏,獻給所有迷失在他們言語的人們,常常因為別人的一句讚美、或是一時冷淡就難過開心的人。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日常生活中的言語,是人生中的一大智慧。
關於「討好型人格」
心理學上是這樣描述的:「一個人應該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,即便本心上做不到以別人為中心,也要假裝能做到。」總而言之,就是要犧牲自己,成全別人,委屈自己,取悅別人。這樣的人大多都助人為樂,總是盡心盡力地幫別人各種各樣的忙,甚至接受自己能力之外的請求……即使自己很累很辛苦,但別人開心就好了啊。
「討好型人格」的人自我認同感很差,他們的自信大部分來自於「他信」──別人說我好,我才會覺得自己好。這就導致他們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,對自己的行為總是小心翼翼,變得患得患失,最終被外界各種各樣的要求塑造成一個「盜版」的人,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。
心理學家哈里特.布萊克(Harriet B. Braiker)寫過一本書,叫《取悅症:不懂拒絕的老好人》(The Disease to Please),她在書中提到,很多現代人都有一種「癮」──迷戀並渴求他人對自己的讚賞和認可,所以常常不由自主地去討好他人。
其實,在成年人的社交中,別人如何看待你,本質上取決於你對他人的價值。所以,把別人的讚賞和認可當成衡量自身優秀與否的標準,絕對是自尋煩惱。不信你看看,你身邊有多少人,一邊發給你「好人卡」,一邊理直氣壯地指使你為他做這做那!
醒醒吧,千萬別把「利用你」當成「喜歡你」,更別把「討好別人」當成社交中的個人價值,這種靠討好換來的「價值」並非你自身真正的價值。
■
過分討好別人,只會損耗自己的人生。
_____你有多討好別人,就有多委屈自己。
「討好型人格」的形成,多與原生家庭和個人經歷有關。在成長過程中,由於各種原因,造成一個人從小就缺乏自我價值感,他們對讚賞和認可的需求很高,卻不知道該怎麼獲得,而「討好」是他們唯一知道和掌握的獲取自我價值感的管道。
就像前面說的妹妹銀珠,她從小就被送到鄉下奶奶家撫養,七歲才回到父母身邊,發現身邊有一個公主般的姐姐,不僅長得美、有才華,而且深得母親寵愛,於是她只好成為家裡那個最懂事、最任勞任怨的孩子,因為她只有這樣做才能得到父母的關注和誇獎。
可是,人生是一條單行道,如果把時間、精力及人生目標都浪費在博得別人的喜歡上,那麼就真的浪費了這唯一一次的人生。
一個人如果能夠適當地「自私」一點,多關注自己的需求,少在意別人的看法,把時間多用在自我實現、自我提升上,專注於自身的完善,日積月累,必有回報。如果你整天為全世界忙碌不已,把大把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到別人身上,誰來替你成長?誰來替你生活?
人們青睞的,從來都是自信滿滿的靈魂;那些沒有底氣的謙卑,就算鑽到泥土裡,別人也想再踩幾腳。
把自己活成一束光,你的世界才會變得明亮。我們唯一要做的,就是讓自己活得通透,讓自己的世界變得明亮,吸引我們喜歡的人和事自動來到我們身邊,而不是竭盡全力地去取悅,因為那是一段關係中最大的敗筆。
愛誰都可以,先愛你自己。
人這一生,與你相處時間最長的人,是自己;最清楚你內心點滴感受的人,是自己;陪著你與生活咬牙死撐的人,是自己;在暗夜中與真實的你赤誠相對、傾心長談的人,還是自己。
我不必為了討好任何人而去刻意改變,我只要討好自己、做好自己,就足夠了。然後,自會光芒四射,繁花似錦。
Leave a Comment